查看原文
其他

海外行思 | 为什么是美国?——美国创新环境观察

吴振明 国际城市规划 2022-04-24


美国历史社会学家杰克·戈德斯通(Jack A. Coldstone)曾以《为什么是欧洲》(Why Europe?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, 1500-1850)为题,解释了工业化为何首先出现在欧洲而不是世界其他地区。而从19世纪末至今,美国取得并长期保持了世界领先国家的地位。为什么是美国?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应该与“为什么是欧洲”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。在人们眼中,领先是美国的代名词,创新是美国的名片,而创新塑造了领先的美国。


笔者2017年7月到达美国,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,粗略地感受到了美中两国的差异。随着在美国生活经验的积累,内心不止一次地跳出这个想法:“这就是为什么创新发生在美国的原因!


1  创新始于简单生活


创新是一项个人化的活动,即使在当今复杂的科学技术领域,创新也是由个体活动而组成的系统工程,需要个人的长期积累和全身心投入。从美国的观察来看,简单的生活可能是更有利于创新活动发生的环境。


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校园


对于初到教堂山的人,很难不被湛蓝的天空、满眼的大树和整齐有致的草坪所感染。我走出罗利机场,在感到环境优美的同时,更多的是忧心忡忡:怎样租房子、怎样办理孩子入学、怎样买保险、怎样……一百个不知道怎么办扑面而来。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,所有问题居然迎刃而解——只要按规定准备资料、遵守预约的时间就行。解决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,没有排队、没有来回折腾、没有冷眼、没有恶语……我从内心真实感受到:生活可以很简单。再后来,我与在美国多年的朋友们提及这些感受,他们先是微微一怔,继而一个微笑,然后轻描淡写地说:本该就是这样的。这让我有了这样一种感受——如此简单的生活才能使人愉悦,才能更加专注于工作和思考,才有创新的可能性。


无独有偶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有一期采访了一批在美国工作并成果斐然的中国数学家群体,他们共同的感受是,在美国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方式,是他们能够长期专注于数学领域的重要因素。而简单的生活方式,除去个人的自律,高效的行政管理、优美的自然环境、友好的人文环境等方面,也是塑造简单生活方式的基本条件。


我所在的教堂山,是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三角区的组成部分。从我能观察到的人们来看,生活方式普遍较为简单:工作日工作、休息时间与家人在一起、假期与家人进行户外运动或外出旅行。在我接触的研究人员中,大家对于目前的生活很满足,很少焦虑、抱怨,重要的是对目前所做的研究工作持乐观态度、充满信心——这与我在中国接触到的研究人员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,因此感触良多。我想,这种个人的简单生活方式,以及在简单生活中形成的乐观与自信,正是培育创新精神的基质;而这或许也是北卡研发三角区经久不衰的秘诀。


2  创新来自多样性


创新就如同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,只有当基因种类足够多、突变的数量足够大时,才有可能出现新的适应环境的物种。同样,只有足够多的不同种类的创新出现时,才有可能诞生出成功的创新。美国正好存在这种多样性,并且形成了鼓励多样性的文化。


众所周知,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,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后裔组成了现在的美国,同时,每年还有大约100万来自世界各国的新移民到达美国,人口构成的多样性造就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,多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碰撞,为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。以北卡州为例,总人口约为1000万,从种族来看,白人占63.5%,黑人占21.1%,拉美裔占9.2%,亚裔占2.7%,其他族裔占3.5%(图1);从语种来看,除英语外,还有西班牙语、中文、法语等近40种语言【数据来自Data USA】。在教堂山随处可见不同肤色、说不同语言的人们,而这正是构成美国的基础。

 

图1  北卡罗来纳州人口种族构成

资料来源:Data USA


当然,人口外在的多样性并不是培育创新的关键因素,由于多样性而形成的对多样性的鼓励和包容,才是美国创新的关键。很多人将美国称为民族的大熔炉,身处其中感受一段时间后,我觉得林达所说的“蔬菜色拉锅”更为贴切【这不是“大熔炉”,这是一个“蔬菜色拉锅”,在里头搅拌了半天,青菜还是青菜,萝卜还是萝卜。——林达《历史深处的忧虑》】。各族裔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美国,但是又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,并没有如熔炉一般将多种文化融合成一种被称之为“美国”的主流文化,而是共同存在,构成了多样性的美国。我们在学校里、在公司里、在球场上看到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的人们一起学习、一起工作、一起竞赛;同时,又如同一位墨西哥技工告诉我的,在美国“white with white,black with black,yellow with yellow”。这种“合”而不“融”的状态,来自于对多样性文化的包容,而多样性为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。


3  创新源于交流


交流是最为高效的创新方式,人们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,在思想层面“互通有无”、碰撞交流,形成新的想法,这就造就了创新的源泉。我观察发现,美国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交流创造了条件。


一是学校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听取别人的想法。我的儿子在小学念学前班,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有小组学习的内容,每个学生都要向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,不管这个想法是什么,老师都会鼓励学生表达出来;同时,每个学生也要学会怎样听取别人的想法。一年下来,儿子已经养成了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,随处都乐于分享他对各种事物的看法。可以预见,通过长期的训练,人人具备表达自己想法和听取意见的能力,这是有效交流的基础。


二是良好的阅读习惯。我最羡慕的就是在美国随处可以遇见阅读的人:在图书馆,随时可以见到背着大袋书来归还的老者,也可以见到带着书本离去的年轻人,还有正在专心阅读的小朋友;在飞机上、在公交车上、在公园里、在排队等候处,总是可以见到阅读的人。根据调查,2016年美国人均年阅读图书12本,而中国2017年人均年阅读图书为4.66本。除了阅读习惯外,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可及性、便利性也是促进阅读的重要原因。比如教堂山公共图书馆(图2)免费为本地居民提供方便的图书借阅,还提供与周边其他图书馆的图书交换服务;无论是公共图书馆,还是大学图书馆,都是没有门禁的,任何人只要想阅读,图书馆都敞开大门。

 

图2  教堂山公共图书馆读者用贴纸组成的图案

图片来源:作者拍摄


三是充足的交流空间。交流空间可简可繁、可以随意也可以正式,却是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。从我所能观察到的美国来看,大量的公共设施都提供了这一功能。比如图书馆的会议室,公众可以免费使用;比如研发三角区的孵化中心,免费提供讨论交流的场所。从经济学角度看,政府以这种方式降低了创新者的创新成本,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。


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过程,所谓“成功的创新经验”很难被简单归纳和复制。但是,培育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,为各类创新提供可能性,就如同为种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,收获果实则指日可待了。


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 吴振明 供稿


作者:吴振明,经济学博士,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,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秘书长。01wuzhenming01@163.com


延伸阅读

创新与北卡研究三角园——北卡游学回想

北卡罗来纳植物园——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

绿道系统与公众健康——以北卡三角园区绿道为例

校园规划与建筑意象: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vs杜克大学

北卡三角园缘何能成为北卡科技中心?

200年校园建设史——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历史建筑及保护利用【连载】


编辑:张祎娴

排版:赵大伟



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

欢迎在朋友圈转发,转载将自动受到“原创”保护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